特派記者 崔鯨濤
已進入盛夏的北冰洋,正處于海冰消融期,即便是到了北緯85度以北的地區,海面上仍能看到大片的清水區。中國第五次北極科學考察隊隨“雪龍”船一直向北挺進,以期找到面積足夠大、硬度足夠強的浮冰進行短期冰站科學考察。
“雪龍”船船時8月29日13時(北京時間8月29日17時),第五次北極考察隊在北緯86°48′、 東經120°15′的海面上找到了適合冰站作業的浮冰,這是本次北極考察進行的第一個短期冰站作業。
13時30分,室外溫度降至零下4攝氏度左右,陰沉的天空中飄起雪花,風吹在臉上猶如同刀割一般。風雪中,20多名考察隊員穿好防寒服,系好救生衣,帶上一箱箱的儀器設備,乘坐“黃河”艇前往浮冰。
14時,在船的右舷側,冰站作業組在水深4300多米的海域處登上了一塊200米×200米的大塊浮冰。冰面上覆蓋有大約5厘米~11厘米的雪,多處大小不一、形狀各異的淡藍色的融池點綴在浮冰上。
考察隊員依次從“黃河”艇踏上冰面,眼尖的隊員看到了一只海豹從海水中冒了個頭又潛了下去。有海豹就可能遇到北極熊,兩名防熊隊員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,緊盯著浮冰的四周進行瞭望。隊員們小心翼翼地在冰上行走,雖然冰面看著還很堅硬,但一不小心就會踩到正在消融的海冰上,鞋子一下子就陷入冰水之中。“對于我們作業來說,這塊浮冰并不是很理想,它的平均厚度也就1.1米左右,勉強達標,面積也不算很大,目前北極地區的海冰消融得很快,冰面很稀疏,因此在冰站上作業要更加小心謹慎。”此次上冰作業的雷瑞波博士說道。
隨即,考察隊員陸續在各自的作業面上開展科考作業。有的在測量冰面光照反射率,有的在鉆取冰芯,有的在實施大氣觀測,還有的隊員趴在寒冷的冰雪上,測量融池的面積、溫度、含鹽量,等等。據悉,此次短期冰站共有海冰物理、海冰光學、海冰生態和海冰大氣4個作業小組共26人參加了作業。
北極地區是對全球氣候變化響應和反饋最敏感的地區之一。過去30多年的連續觀測研究證明,北極地區氣候變化正在發生快速變化,海冰覆蓋面積正在不斷減少。因此,在北極考察過程中建立冰站開展與海冰大范圍融化相關聯的大氣、海冰和海洋觀測顯得尤為重要??疾礻犑紫茖W家助理何劍鋒介紹說,此次北極科考只開展短期冰站的科學考察,計劃實施6次。
在3個小時的冰站作業期間,共完成了40米冰原剖面和5個100米冰下CTD剖面測量,采集了48根冰芯和40升冰下水樣,布放了2枚海冰浮標。晚上17時,最后一批作業隊員帶著儀器設備和獲取的樣品,乘坐“黃河”艇安全返回“雪龍”船。“雪龍”船繼續向北挺進,尋找下一個適合作業的短期冰站。